放弃了原先臃肿的Wordpress,换到了简单的基于Node的静态站点生成工具 Nico 。
之前那个博客没有好好维护,写的文章不多。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,要做项目,要赚钱,要恋爱,要维护人际关系,要看电影看书听音乐……反而把写博客这件事完全抛到了脑后。
从2011年起,开始有意识地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子,尽可能少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想法。一是觉得维护人际关系太耗费时间,无法专心做项目;二是觉得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都是没有意义的——对自己没有意义,对他人也没有意义。
关于信息的获取和分享
2010年的时候,我曾经很沉迷于通过google reader来获取信息,每天早上起来查邮件、看reader已经成了习惯,有时候甚至花上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地看reader上订阅的那些源。后来积累的未读越来越多,慢慢发现自己看过的很多文章都是废话,把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用拐了无数个弯儿的方式讲出来;还有很多文章纯粹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写。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了太多时间,却很少收获真正有价值的内容,于是决定放弃。
现在的人们好像有这么一个习惯,无聊的时候就去看看微博、豆瓣、人人等网站上的人们都说了什么,分享了什么,包括我自己也有这个习惯。我以前非常热衷于此,分享自己发现的好玩的东西给大家,获得大家的赞赏和评论,满足自己的同时也满足他人,一举两得,何乐不为?况且还能积累自己在网络上的知名度,打造个人品牌,我相信这对很多人都是一种诱惑。
一些网站的初衷也是如此。你们都来这里发布内容吧!发的内容越多,你的粉丝就越多,你就成了红人了。网站自身获得了内容数量和用户数量、活跃度,两全其美。
乱套了,一切都是错的。—— 都是商业运作惹的祸。
这是一个伪装成蜜罐的陷阱,掉进去了,觉得里面真好,醉生梦死,哈哈哈哈。为那些受灾群众担心,为那些找不到家的儿童担心,为那些即将被屠杀的小猫小狗们担心,为那些被城管打了的小贩们担心……或者是:啊小狗好可爱好萌!小猫好可爱好萌!……我觉得你该抬起头来,看看上面的天空,看看自己的真实生活。
网络普及了,但很多人的脑子跟不上,在网上看到一条未确定的信息,在自己没有去证实真伪的情况下就传播出去,谣言就是这么制造出来的,时间就是这么浪费掉的。
之前说过一句话:“以前,看一个国家的交通系统是不是发达就能知道这个国家是不是强盛。未来不看这个,看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度、开放度和连接速度。”—— 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:网民的素质。
twitter这种即时信息分享产品的确在帮助人们获取信息、传播信息上发挥了很大作用,尤其是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,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毫无意义的噪音。而国内的微博在逐步向商业化迈进的过程中,噪音的比例占得更大,这也是我基本不看微博的原因。我不关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,不想让它们打扰我,也不想把它们分享给别人。
但是反过来讲,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占用了资源的垃圾,写它耗费了我的时间,读它耗费了你的时间。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本身陷入在一个矛盾的悖论中,那么恭喜你理解我了。
关于网络上的隐私安全和需要承担的责任
很多人觉得在网络上是自由的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如果你确定自己说的话别人看不到,那这个想法无可厚非,但网络是开放的,你藏不了。如果一个黑客想知道你的信息,你是躲不掉的。
我发现很多上网的人都没有这个意识,随便把自己的家庭住址、电话号码,甚至身份证信息公布在网络上。更恶劣的是一些出于各种原因收集了用户信息的机构,对用户信息毫不负责,导致用户信息泄露。举个例子,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籍管理系统一直存在漏洞,我已经得到了从2008年到2012年,大约5500多名学生信息,包括姓名、照片、电话、住址、身份证号码等,但放心,我只是看看他们长的都是什么样子而已。
网络虽然是虚拟的,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真实的。其实现阶段的互联网还只是处在婴儿阶段,非常不完善。而且我相信在未来,这种“虚拟”会代替现在的“现实”,如果人们还没有安全隐私的意识,到时候估计会看到很多光屁股上街的人罢。
但比这个更让人生气的,是一些拥有知名度的人在网络上随便说话,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会对自己、对他人产生影响。
海盗湾的创始人之一Peter Sunde曾经在纪录片《TPB AFK: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》中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当你有了些影响力,且人们愿意听你说,你就该利用这些,去做些好事。” (When you have some influence and people listen to you, you should use that position to do something good.)
前面说自己“尽可能少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想法”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。V2EX的创建者@livid也曾经说过:“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这些痕迹,究竟有哪些是有意义持续存在的。”
关于责任这方面我不想说太多,我也不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说教者,但我希望每个人在网络上发言之前,都把要说的话在脑子里思考几遍,考虑一下再过几个月或者几年,这些要说的话对看到它们的人而言,还有没有意义。
现在养成一个习惯——其实也说不上是好的坏的——就是不定期地检查自己在豆瓣、微博等网站上留下的记录,觉得没什么存在价值的,就删掉。其实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上面所说的责任感,一方面是不想让对我感兴趣的人以此来了解我这个人。
关于未来世界
前几天和朋友聊天,说起最近做的那个远程视频办公项目来,他是那种不怎么上网的人,除了画画、教课、过日子,其他的事情对他而言是另一个世界,不过他对于讨论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领域还是很较真的。其实对于未来世界我之前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,在“较真”的讨论中完善了一下。
未来世界很可能是完全“虚拟”的,人的客体消失,变成一种虚拟的形式,存在在虚拟的世界中,这个世界不是三维的,而是另一个维度,有点类似宇宙中的射线、电波、光线。但是借助物质,可以看得到、摸得到,很像《黑镜》第二季中的那个虚拟男友。
当时朋友持怀疑态度,然后我借着酒劲说:那你有没有想过,现在在你面前的我,其实不是真的我,而是一个虚拟的我。真实的我可能在另一个世界。
说出这句话我自己也有点震惊,因为之前都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,即使是在看《另一个地球》这种讨论平行世界的电影时也没有。
读《三体》的时候,里面有个情节,因为技术限制,飞船无法运送把整个人运送到离地球太远的外太空,最终只把一个人的大脑送了出去,三体人得到大脑后,又“复原”了这个人。
现在已经有把人类大脑虚拟化的计划了,科学技术再发展,像克隆人这种低层次的技术也会被淘汰,因为克隆技术基于生物本身,生物还是会生老病死。
现在人们担心万一实现了长生不老,那地球上的资源就不够用了。但如果人是虚拟的,不是靠吃饭来维持“生命”,那这个担心就是不必要的。宇宙中有那么多能量,说不定哪天我们突然就发现某种能量用来维持生命呢?
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怎么定义“生命”的问题。如果人是虚拟的,那还是人吗?
科学和哲学,都是容易走火入魔的,所以这个话题偶尔想想就罢了,真要研究起来,很恐怖的。
还是回到现实中吧,毕竟现阶段人类还是需要靠补充糖类、油脂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无机盐和水等物质元素来维持生命。
总之:少说,多想,多做。